close


吃過午餐,隨興慢慢散步,不知不覺逛到湖口老街了的另一頭。
這邊和剛才所看到的老街,有著不同的景象和感覺。
如果說原先看到的是「大家閨秀」,那麼這邊應該算是「小家碧玉」吧。
不像原先所看到的「雕樑畫棟」那般氣派講究,而是比較平民化的樸實面貌。
有些建築只有一層樓,也沒有高聳的巴洛克式牌樓立面。

請對照【新竹縣湖口鄉】湖口老街-1


放眼望去,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兩邊老街的差異。

後來請教了當地人,原來這一頭的居民當年多半是採租賃方式。
一方面生活上可能比較沒有那麼寬裕;一方面因為不是自己的地產,也多所限制。


靠近街尾的地段,有些兩層樓房,但是外觀樸素多了。
這頭還穿插了一些新建的樓房,視覺效果上比較雜亂,減少了老街的傳統古味。


比較淒清寥落的感覺。
一旁還有水泥樓房。


一樓平房。
右邊連水塔都冒出來了。

左邊這家店叫做「百年歲月」,門口有一位阿嬤在比「YA」。
這家店提供餐飲,還有許多骨董文物。房子裡面很深,別有洞天。
在阿嬤招呼下,我們進去晃了好一陣子。(請期待下文…)


店旁有一個老站牌。
原先我們以為還有客運車行駛哩!
大概是太多人誤會了,所以有兩個木牌聲明:「懷舊車站,等不到車」。


這戶人家應該對設計與文物有興趣吧,那木門可能頗有歷史與來頭。
裡面是賣手工香皂等手工小物,櫥窗擺設很吸引人。


這一對燈很有特色。


由它們托著燈架。
最近我看過不少這樣的文物,托著燈架或匾額,它們應該有專有名稱。
可惜我對這方面還不是很了解。
該學習、想研究的事情好多啊!


我喜歡這兩戶住宅的外觀,雖然兩家各有特色,但是我很喜歡木門的懷舊感。
想像著拉開這種木門進屋,就覺得好像回到昔日那純樸的年代。

門外那個木頭攤位,可不就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古早豬肉攤嗎?
大大的圓形木頭砧板,圍著圍裙、肚子胖胖的豬肉攤老闆,揮著大大的刀剁著一塊塊豬肉,吆喝著客人,多麼生動又令人懷念的畫面啊!


雖然乍看好像只是木板,其實暗藏玄機。


它打開以後是這樣的。
物品擺放在架上,店家可以在店裡面賣東西,客人則從走廊上交易。

這種攤子現在很少看到了。
去年我們也在桃園的三坑老街看過。
(三坑老街的遊記我還沒寫,轉眼已經要一年了…)


店裡店外。
店裡鋪著大塊紅磚,我喜歡那種感覺。


打開的木板用鍊子從天花板懸吊。


喜歡這樣的層層圓拱。
那些紅磚和木頭所散發的歲月光澤,會讓人跌回到往日時光。


復興戲院。
那上方的十字造型是通風口。


後來回家以後查資料,原來這戲院已經關閉四十多年,後來有一對夫婦租下,提供品茗、藝術、客家菜與農特產品販售,但還特別保留當年的售票亭、放映室及芒果樹。

但是要拍這地方真難拍,外面停了一輛大車,將將好就把整個景給擋住。
只好左躲右閃的盡量避開這輛車,勉強拍幾張畫面。


在湖口老街,特別容易看到走廊上擺放著椅子。
藤椅、搖椅、旋轉椅、小學生椅…
有些椅子還用紙板補住塌陷破掉的地方。
還可以看到老阿公阿嬤坐在椅子上乘涼、打盹或聊天。
歲月正悠遠...

總覺得如果再配上手搖扇子搧風的畫面,就更有 fu 了。


舊舊的木門,老老的搖椅,應該配上個打瞌睡或講古的老人家。


許多老房子已經年久失修,好可惜喔!
這爿牆面可是很寶貝的「穿瓦衫」牆呢!
不過也正由於瓦片的剝落,可以清楚看見裡面的土牆。

「穿瓦衫」是什麼呢?
土角厝的土牆,為了避免風吹日晒、雨淋的侵蝕,外面以層層覆蓋的瓦片保護,每一片瓦以竹釘固定,看上去就好像穿了一件瓦製的衣衫。
竹釘外又再以泥灰保護,以免它容易掉落。
瓦片的形狀有方形或魚鱗形,所以「穿瓦衫」牆又叫「魚鱗牆」。



近看「穿瓦衫」牆。

在桃園大溪老街也有一整面「穿瓦衫」牆,面積比這裡大,也較為完整。
不過我也擔心大溪老街那面牆還能保存多久。

時代的巨輪、進步的潮流,讓許多寶貴的老建築與文物逐漸流逝消失。
隨之而起的,是現代的鋼筋水泥、高樓大廈。
走過許多老街,總是為它們的日漸凋零而感到悵然。
湖口老街,算是稍微完整的保留了部分昔日風貌。
但是看到這面破落的牆,還是讓我感到心疼與不捨。
這些歷史的痕跡與先民生活的見證,是應該加以愛惜的啊!
毀壞是容易的,但是失去了就很難再追尋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