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還蠻喜歡逛老街,那種經過歲月洗禮之後的氛圍,帶有濃厚的懷古風華。
10 月 2 日星期四,老街上沒有多少遊人,只有當地的阿公阿婆慢慢踱過,或是主婦拎著裝青菜的塑膠袋緩緩舉步而行。

為了找老街,我們可是找路找了很久。
因為是臨時起意,依照馬路上指示牌的指點繞來繞去,常常找不到接下來該轉往哪邊,走了一大堆冤枉路。
尤其在叉路口,根本沒有指標,反而商業廣告牌到處都是。
台灣的路標與指示牌實在做得很糟糕。
最後是開口請教路上騎摩托車的太太,她很熱心指路。果然「路長在嘴上」這句話說得沒錯。


這樣安靜的老街,在陽光下晾曬著,給我的聯想是好像在曬泡菜,或是在釀水果酒,讓太陽與時間把它們轉化成美味佳釀。


只可惜,原先充滿特色的圓拱形「亭仔腳」,停了許多現代化轎車,不太搭調,是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之美吧。


終於拍到稍微比較有古早氣氛的「亭仔腳」畫面。
一路望過去,層層圓拱加上懸掛的藍、綠、紅色燈籠,有種漸層的美感。


木質的天花板下,垂吊著古早的燈與燈籠。
我很喜歡那些木板。


紅磚牆面、浮雕圖案、古樸造型的燈飾,打造舊日回憶。


木質的天花板與浮雕圖案。


湖口老街。


湖口老街並非台灣獨特的建築,實際上,它和迪化街、三峽、大溪、北埔、金門等老街,都可以稱做是所謂日據時代的「大正式店面街建築」。然而,湖口老街的特色在於它幾乎完全保留了當日鼎盛時的風貌,沒有像其他老街在現代建築壓迫下殘喘。
(取材自http://sowhc.sow.org.tw/html/photo/fuko/fuko.htm)



湖口老街的興盛來自於鐵路的開發,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新竹至基隆的鐵路時劃經湖口地區,因此為糊口老街帶來了最熱鬧繁盛的一段時間,當時的火車站就是現在的天主堂所在地;直至1929年鐵路北移至北勢,讓湖口擁有「老湖口」與「新湖口」兩個因商業區發展而來的舊地名,老湖口指的是湖口老街一帶,新湖口就是新的火車站(北勢)設立之地。

湖口老街的房舍全部以紅磚為建材,老街的建築式樣較為特殊,牌樓立面屬於羅馬巴洛克建築,架構採閩南式,兩側為長條形店舖住宅,老街房舍的內部格局因應住宅與店舖的混用,第一進為店面,第二進為住家,兩進間的深井為廚房之所在。在台灣現存的老街中,湖口老街的建築立面不是最精彩繁複的,但卻是保存最完整的…
(取材自http://travel.network.com.tw/tourguide/point/showpage/515.html)




一整排看過去,除了那些轎車之外,大致上還算完整保存老街風貌。
紅磚建築上巴洛克式的牌樓立面,有許多可觀之處。


華麗的雕飾。
(那些冷氣機實在很礙眼…會把人從懷舊氣氛中一棒子猛然打醒…)







我好喜歡這些精美細緻的裝飾,除了美感,也看得出昔日的氣派與講究。
可惜艷陽高照,仰角拍上去時很難抓光線與亮度。





這當中應該都是有典故或是別有涵義的吧。
來逛這種老街,最理想的是有文史工作室的導覽解說。


這棟比較樸實,鑲嵌了雅緻的植物圖案,牆上有盆栽煥發出生命力。


很有古味的紅磚建築,木窗木門,令人發思古幽情。
尤其一樓那個木門,就是小時候常見的街頭景象。


我也很喜歡這棟。
樓上的木窗,讓我很想推窗一窺究竟,看看窗內上演著什麼樣的悲歡離合劇情。


這棟的二樓窗景,與前兩棟有不一樣的造型設計呢!
它的一樓也別有特色。


三元宮是當地的信仰中心,但是照片右邊的建築大概經過翻新,看起來少了歷史刻畫的滄桑痕跡。
更離譜的是還掛上大大的自動櫃員機招牌,少了莊嚴的氣氛,真是突兀又難看。

中午就地在老街上吃客家菜。
憑直覺認定了其中最多人的那家,就進去坐下來了。
忘記店名了(因為本來就沒去看…),好像叫老街飲食店還什麼的…@@
在星期四的中午,這家竟然還蠻熱鬧的,客人陸續進來,有些看來還是在地人,應該是有口碑。


老闆娘說:「今天剛好有滷大腸喔!」
聽起來這是招牌菜,來吧!
夠爛!好吃好吃!


吃客家菜必吃之薑絲大腸。
丹尼爾吃了,說:「夠酸夠嗆!好吃!」


客家小炒。還不錯。


湯粄條。
普普,不 Q。算是本餐之敗筆。

說到粄條,還是關西的「清香」和北埔的 「劉家小館」(春嬌粄條) 好吃。

大隻喵【新竹關西】清香飲食店

吃飽了,又繼續逛到老街另一頭…
(待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