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還不到下午兩點,國家戲劇院外面廣場上人影寥寥無幾,風很大,溫度很低。
我和 Anne 心裡的興奮與期待卻充滿了熱力。

自從知道賴聲川導演和王偉忠兩大高手要合作「寶島一村」,我想這將是非常精采的戲,便盤算著要帶 Anne 去看,讓她感受現場觀賞舞台劇的臨場感。
我自己是從「暗戀桃花源」開始看賴導演的戲,一直很佩服他的才華、創意與功力,也非常喜歡他整個人所散發出來的氣質。
沒想到,時間飛逝,現在我已經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戲了。

王偉忠的點子與創意,一向也是我大為嘆服的。
之前看過王偉忠的書「歡迎大家收看:王偉忠的※◎*#...」從書中就可以看到他的眷村成長史,透露出對眷村的深厚情感。

Anne 這些年很喜歡「相聲瓦舍」馮翊綱、宋少卿的相聲,DVD 一聽再聽不斷聽,許多段子早已經朗朗上口,甚至可以背得滾瓜爛熟。
她笑點又很低,即使熟知對白,每次還是笑不可支。
相聲裡面所講的歷史,她很快記起來;反而歷史課本的內容都還沒這麼熟。
我難免要說:「妳要是記課本的東西有這麼厲害就好了。」
她說:「有興趣的東西特別好記又記得快嘛…」
這次「寶島一村」有馮翊綱、宋少卿參與演出,她非常高興;加上她最喜歡的表演藝術老師也買了票要觀賞,更增加她的興趣。


這兩張票算是意外「撿到」的。

當我 11 月初想起來要買票,兩廳院售票系統只剩少數一些2,500元以上的票,其他都銷售一空。
很失望,可是我很不甘願放棄。
打電話到表演工作坊,啊,太幸運了,正好決定要加演,加演場才剛要準備開始售票,消息都還沒有放上網站去哩!
真是天助我也,馬上訂兩張。
挑了 4 樓最前排中間的位置,前方視野甚佳,不會有任何人頭冒出來擋在前面。



首演是 12 月 5 日,我挑 6 日的加演場。
早看早好,免得後面受到別人評論的影響。
而且第二場演出的時候,還沒有那麼熟練,尚帶幾分生,還在琢磨,我比較喜歡這種時候的略帶生澀,還沒有完全定形、定調。
排好的戲剛上了台,總還沒有那麼精準,整齣戲還在調整塑造中,演員還要適應一下,努力抓對感覺。


好戲。
「寶島一村」,講的是眷村,當初從大陸來到台灣,本以為只是暫時落腳,很快要回去,誰知道後來兩岸阻隔,回不去老家了,這邊成為了家。
其實講的也是移民與融合,大陸、東南亞各地人士來到台灣,形成這個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。

喜歡表演工作坊這段話:
這半世紀的歷程,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,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。 「融合」,絕對是最具台灣跨時代特色的本土精神。六十年前,竹籬笆裡外的人,靠著這股融合力,共同建構土地認同;二十一世紀的新台灣人,也正學習用平等尊重的心態,接納來自東南亞與海峽彼岸的新新移民。

固然有許多笑點,可是也充滿心酸。大時代裡面小人物的悲歡離合,是多麼無奈,可是大家也用韌性堅強面對生活的考驗。
對照往日一出家門卻無法再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的禁忌年代,連與家人通訊息都還要偷偷經由第三地,再看看今日兩岸的通商通婚與派駐大陸工作的情況;對照當年講台語要罰錢,到現在各種語言文化蓬勃並行,總覺得好像上天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,上一輩的人背負了多少顛沛流離的苦難。
深深感受到「海角七號」情書中的一句話:「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。」 很心疼上一輩的人在大時代中的無奈~
我喜歡本劇那種展望與包容的精神,雖然在這快速轉的時代事事都在變動,卻仍抱著希望向前看。

「有笑有淚」不是宣傳口號,是看戲的真切感覺。

許多貼合過去生活的情節,喚起了許多回憶,當年我們是在如此的環境與氛圍中長大。
(鄰座在擤鼻涕,說「我們真的就是這樣長大的…」)
小時候家裡離左營很近,左營主要是海軍,眷村對我來說並不陌生,以往那些物質儉樸的日子仍然留存在印象中。
但是 Anne 就有很多感到陌生與驚訝的地方,雖然聽相聲也曾經聽過廁所在屋子外的描述,但是她總以為那是戲劇效果。

以前小時候,媽媽常說我們太好命,不像他們以前如何的辛苦,像是早上五點多起床趕火車去上學或是偶爾能吃到肉就算很幸褔…
那時我們小孩總愛說:「現在時代不同了啦…」
現在有時候跟 Anne 描述一些以前的生活情景,我也會覺得:「他們這一代真是太好命了,哪像我們以前…」嗯,果然我也漸漸老了,慢慢變成「上一輩的老人家」了…



從下午兩點半看到五點五十分,並不覺得戲長,只是常常一不小心就漏掉一些小動作或對白,因為舞臺上大家都有戲,一旦注意集中在其中一部分,就很容易忽略了其他人的舉動或台詞。
很想再多看一兩次。
謝幕的時候,大家持續鼓掌很久。
「天津包子」在戲裡有很重要的份量,台上宣布說,散場後會送包子給大家吃。
哇,每人都可以領到包子耶!


在Anne 的想像中,應該是散發著蒸氣的熱騰騰包子。
並不是。必須自己回去加熱。
我想,因為受限於戲劇廳內不能飲食,散場後若發了熱包子,要在哪裡吃還是問題呢。
喜歡包裝上那個包子小人的元氣。


看戲送包子,很貼心的設想。
看著她們在發包子,覺得溫馨。
那種付出的手勢,竟讓我覺得彷彿感受到眷村那種「大家一起來吃呀」的不吝分享。


搬來一箱又一箱,一面遞出去一面說謝謝。



我不禁又職業病發作,徵得同意後,躲到後面去拍「幕後點滴」。
我很喜歡這種「側記」、「花絮」,呈現的是較少被注意的默默工作。
然而紅花需要綠葉襯,台前的風光需要幕後無數的援手來成就。







可能因為規定限制,只能在這一處小區域發放。






曲終人散,走出國家戲劇院,冬日的六點已經天黑,風颳過來很冷。
夜晚有夜晚的燈火景致,事情總有光亮的那一面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