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現在的住家旁邊,有這樣一條小徑,植有許多綠樹花草。
除了石椅,還有附近居民搬來多張椅子,置放在樹蔭下,清晨、傍晚時可以散步、乘涼、聊天、打盹。

很難想像,離這裡幾分鐘腳程,就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,交通方便,公車眾多,還有個人來人往的捷運站。
我很喜歡這邊的生活機能,走路三、五分鐘內,有數家銀行、兩間圖書館、兩家金石堂書店、有星期六日早上仍營業的郵局、早上的市場、黃昏市場、全聯社、麥當勞、肯德基、公立游泳池…
還有所有生活當中需要的各種店家,一應俱全,餐廳麵店飯館、各類麵包店、各科診所、照相館、眼鏡行、美髮院,甚至有各類補習班…
如果喜歡的話,也有傳統的雜貨店、五金行、百貨行、雜糧行。我每次都去雜糧行,秤五斤米買回家。
如果走路十分鐘的話,還有家樂福大賣場。



小徑旁邊,流淌著一條大溝圳。
溝圳兩旁綠樹成蔭,清晨從我家就可以聽到眾鳥喧鬧,吱吱喳喳,好像在開早餐會報或是正在歡樂聚會。
我在五樓的家可以聽到這裡的鳥鳴,可見住家環境之安靜。

這條溝圳在新店這一帶巷弄裡綿延,我曾經在某處看到一個牌子,說明它是瑠公圳現存的某一段。
瑠公圳興建於清朝(西元1740~1762年),由郭錫瑠開鑿。曾經是台北盆地重要的灌溉渠道。

網路資料說是「足以提供臺北盆地東半部一千多甲農地的水利系統」。
瑠公圳,開鑿於西元1740年,圳路由新店碧潭經大坪林跨越景美溪後流入台北市,為當時的農田水利命脈,堪稱台北盆地第一大圳,對台北地區的農業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
…完成在兩百多年前,興工開圳,完全由私人出資,且缺乏水利工程方面的專業人才規劃興建,就能夠建造出如此完整的水利系統,確實讓許多現今的水利工程師們感到驚訝與佩服…

…現在成為著名風景區的碧潭,就是當年為了提高新店溪水位而築堰蓄水,以利瑠公圳取水而建成的。…


現在在台大校園旁的新生南路邊上,還有個「瑠公圳原址」的紀念碑。



那天下午,天氣晴朗炎熱,我經由小徑要去圖書館借書和去雜糧行買米。
從小橋上看到一隻鳥在溝圳中活動。
算是隻大型的鳥了。
我就站在橋上欣賞牠。

經咪醬告知,原來這是夜鷺。
夜鷺又名「暗光鳥」,本應晝伏夜出,我卻在下午兩點左右的晴朗陽光下遇見牠,很特別的緣分。

每當太陽下山後或是天色陰暗時,在溪流、水田或沼澤區附近常常可以看到夜鷺。…夜鷺的食物種類多而複雜,包括魚、蝦、昆蟲、兩棲爬蟲類,甚至連人們拋棄在水邊的垃圾也不放過…
夜鷺是台灣普遍的留鳥,由頭頂到背部都是石板灰色,翅膀和腹部則為灰白色;在牠們的頭頂上,長出了幾根長長的白色飾羽,好似掛在腦後的小辮子;而發紅的雙眼,更活像是熬夜苦讀、睡眠不足的學生一樣。白天牠們多半躲在鳥巢中或陰暗的角落裡,到了夜裡才邊飛邊叫地出外覓食;因此台灣人給了牠們一個相當合適的外號,稱呼牠們為「暗光鳥」;民間甚至可以藉著牠們飛行的方向,來預測第二天的天氣如何哦!
取材自http://e-info.org.tw/topic/bird/Nycticorax-nycticorax/Nycticorax-nycticorax.htm 環境資訊中心



水中漫步。


由水中上岸,振翅拍了幾下。




沉思。




牠大約想了一會兒心事,不久便沿著水邊散步。


走一走,又停下來凝望水面。
沒多久,牠飛上天空離去了。


陸陸續續又看到一些小鳥來停歇與覓食。
但是小鳥太小,數位相機只隱約拍得出小點。再拉近就模糊了。


遠遠又看到一隻鵝在覓食。
夏日午後,牠東晃蕩西晃盪,東啄一下西找一下。


樹上的白花看起來有點像紙團。

許多地方的風貌在日漸改變,許多舊社區紛紛改頭換面變成了高聳的大樓。
這附近有一大片老公寓社區。聽說由於交通便捷,再加上台北縣成為準直轄市,房地產價格上漲,許多舊公寓在等待不久的將來能改建。
也有消息說,有人提議打算把這溝圳改成停車場。

所謂的地方文史,無非是由個人點點滴滴的紀錄與圖片所累積而成。
我不知道這樣日常而美好、生態豐富的景象還能維持多久。
我總覺得我住的這地方,是新舊交會並存的所在,夾雜有舊社區的純樸與綠意,有新時代的方便與迅捷。
在現在的社會,能同時享有生活的便利、這悠閒的綠意巷弄與傳統小店,也算難得與幸福。
也許將來只能從照片中去緬懷這些歲月與生活、生態與環境。
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:享受它與記錄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