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次回高雄,坐計程車回家的路上,我竟然迷路了…@@
我的老家是我爺爺為了我爸爸結婚而建造的,據說是我爺爺自己構想設計、自己買材料的,很堅固。
我們從出生就一直住在老家。從小,家旁邊有竹林,家前面有很大的甘蔗田和空地,我們在那裡玩稻草堆、控土窯。
後來,竹林和田地變成了大馬路。
幾年前,爸媽搬到美術館附近的新家,因為他們漸漸不太能爬樓梯,也不太有體力每天去打掃大大的庭院。
新家有電梯、有保全,這樣比較有人照料,我們也比較放心。
搬家後,我爸跟我形容如何到新家:「彎進某某路之後,第一個紅綠燈的左邊有某大樓,就在這第一個紅綠燈路口右轉。」
幾年來都沒有問題,這一次,誰知道計程車在第一個紅綠燈右轉之後,車子一直往前開都沒有我熟悉的路。
晚上八點多,四周黑黑的,我哪知道車子到了哪裡啊…
美術館附近是新開發區域,並且還在持續發展與建設,司機先生也不太熟,跟他說地址,他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。
我只好問大目標。
「婦幼醫院在哪裡?」「後面那邊。」
「美術館在哪裡?」「左後方那一邊。」
計程車回到美術館重新定位,Anne 終於發現回家的路。
「我常常跟阿公到美術館散步是有好處的。」
從來沒想過我會在回家的路上迷路。@@
都是因為那個紅綠燈,在我上次回高雄之後,馬路上又多開了一條路、多設了一個紅綠燈,所以我家事實上已經變成在「第二個紅綠燈右轉」的地方了。當我們在「第一個紅綠燈右轉」的時候就走錯路了。
對我來說,美術館這區域是很陌生的,包括美術館和內惟埤文化園區,都是在我離家後才慢慢建設成形的。
我小的時候,家附近的內惟埤是個大水埤,我們常常去散步。
我記憶中很深刻的一幕是:小時候姑姑帶我們去那裡玩,暮色中,一群農人忙碌之後高高興興要收工回家了,其中一個要歸家的農人送了我一朵蓮花。
回想起來,那時候的農人真的是「荷鋤」,把工具扛在肩頭,脖子上披掛著毛巾,哼哼唱唱著、三兩成群聊著天,踏著輕快的步伐要回家吃晚餐。
那種太陽下山後的晚霞與涼風、一片生機的田園景象、忙完一天農事的輕鬆快樂神情,一切是那麼單純、那麼愉悅,一幕簡單的生活剪影,就印記了下來。
這幾年搬家之後,我覺得我好像已經漸漸離開了熟悉的家鄉,逐漸失落了舊時的天地,轉而立足在一個不斷開發的新生城市裡。
新有新的好,當年記憶也令人難以割捨。一切就只能放在心裡慢慢回味吧。
從網路上看內惟埤的描述和老照片,心中有很難形容的懷念情緒。
人不停開始懷舊與回想過去,應該是老了吧…
關於內惟埤
內惟埤文化園區,有41公頃,區內有美術館、美術雕塑公園、國立藝術教育館。藍天下,紙鳶在風中晃動,美術館前最美的畫面,民國83年6月20日正式開館,是南台灣最大美術館。
取材自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kaushoun/minchen/love/love/
west/west05.htm
美術館的前身是「內惟埤」,在內惟埤時期,當時的範圍含蓋現在的「婦幼醫院」達中華路旁。
內惟埤原只是一個水塘,清朝康熙(1662~1722)年間,為便利農田灌溉,逐漸被闢為人工水埤,盛產蓮藕、菱角、魚蝦,也滋潤著附近廣闊的田野,可說是內惟居民生命的源頭。
本來這裡是高雄地區僅次於澄清湖的候鳥棲息地,白鷺鷥、水鴨、伯勞鳥等鳥類,白天在埤邊覓食,傍晚飛回壽山棲息,後來有人在此槐自填土佔地,優美的景觀逐漸消失了,候鳥也不再來此棲息了。現在的吳鳳路底接成都路(已於89年5月封閉)這裡種滿蓮藕,每逢蓮花盛花時,桃紅色與白色的花苞搭配綠葉搖曳生姿,好美好美,加上自然的清香味,有如人間仙境,經過這裡時還可順手栽幾株回家。這條路上有一條小橋,傍晚時,散步其中欣賞湖水風光、看壽山夕陽,再聽聽火車汽嗚聲便知道已是幾點鐘。
在九如四路尚未開通前,埤旁的龍水路是內惟通往中華路的捷徑,龍水路順著愛河通到治平橋,當時夜間沒有照明設施,經過時必須小心慢行,否則一不小心可能會跌入河裡。目前若要尋找舊時路,只能靠美術館側邊新疆路底(已於89年5月封閉)馬卡道路(原名翠屏路)旁那一排僅留數棵的椰子樹與阿彌陀佛石碑尋找記憶中的內惟埤了。這裡也是內惟埤管理中心所在地。
取材自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kaushoun/minchen/love/love/
west/west05a.htm
我的老家是我爺爺為了我爸爸結婚而建造的,據說是我爺爺自己構想設計、自己買材料的,很堅固。
我們從出生就一直住在老家。從小,家旁邊有竹林,家前面有很大的甘蔗田和空地,我們在那裡玩稻草堆、控土窯。
後來,竹林和田地變成了大馬路。
幾年前,爸媽搬到美術館附近的新家,因為他們漸漸不太能爬樓梯,也不太有體力每天去打掃大大的庭院。
新家有電梯、有保全,這樣比較有人照料,我們也比較放心。
搬家後,我爸跟我形容如何到新家:「彎進某某路之後,第一個紅綠燈的左邊有某大樓,就在這第一個紅綠燈路口右轉。」
幾年來都沒有問題,這一次,誰知道計程車在第一個紅綠燈右轉之後,車子一直往前開都沒有我熟悉的路。
晚上八點多,四周黑黑的,我哪知道車子到了哪裡啊…
美術館附近是新開發區域,並且還在持續發展與建設,司機先生也不太熟,跟他說地址,他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。
我只好問大目標。
「婦幼醫院在哪裡?」「後面那邊。」
「美術館在哪裡?」「左後方那一邊。」
計程車回到美術館重新定位,Anne 終於發現回家的路。
「我常常跟阿公到美術館散步是有好處的。」
從來沒想過我會在回家的路上迷路。@@
都是因為那個紅綠燈,在我上次回高雄之後,馬路上又多開了一條路、多設了一個紅綠燈,所以我家事實上已經變成在「第二個紅綠燈右轉」的地方了。當我們在「第一個紅綠燈右轉」的時候就走錯路了。
對我來說,美術館這區域是很陌生的,包括美術館和內惟埤文化園區,都是在我離家後才慢慢建設成形的。
我小的時候,家附近的內惟埤是個大水埤,我們常常去散步。
我記憶中很深刻的一幕是:小時候姑姑帶我們去那裡玩,暮色中,一群農人忙碌之後高高興興要收工回家了,其中一個要歸家的農人送了我一朵蓮花。
回想起來,那時候的農人真的是「荷鋤」,把工具扛在肩頭,脖子上披掛著毛巾,哼哼唱唱著、三兩成群聊著天,踏著輕快的步伐要回家吃晚餐。
那種太陽下山後的晚霞與涼風、一片生機的田園景象、忙完一天農事的輕鬆快樂神情,一切是那麼單純、那麼愉悅,一幕簡單的生活剪影,就印記了下來。
這幾年搬家之後,我覺得我好像已經漸漸離開了熟悉的家鄉,逐漸失落了舊時的天地,轉而立足在一個不斷開發的新生城市裡。
新有新的好,當年記憶也令人難以割捨。一切就只能放在心裡慢慢回味吧。
從網路上看內惟埤的描述和老照片,心中有很難形容的懷念情緒。
人不停開始懷舊與回想過去,應該是老了吧…
關於內惟埤
內惟埤文化園區,有41公頃,區內有美術館、美術雕塑公園、國立藝術教育館。藍天下,紙鳶在風中晃動,美術館前最美的畫面,民國83年6月20日正式開館,是南台灣最大美術館。
取材自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kaushoun/minchen/love/love/
west/west05.htm
美術館的前身是「內惟埤」,在內惟埤時期,當時的範圍含蓋現在的「婦幼醫院」達中華路旁。
內惟埤原只是一個水塘,清朝康熙(1662~1722)年間,為便利農田灌溉,逐漸被闢為人工水埤,盛產蓮藕、菱角、魚蝦,也滋潤著附近廣闊的田野,可說是內惟居民生命的源頭。
本來這裡是高雄地區僅次於澄清湖的候鳥棲息地,白鷺鷥、水鴨、伯勞鳥等鳥類,白天在埤邊覓食,傍晚飛回壽山棲息,後來有人在此槐自填土佔地,優美的景觀逐漸消失了,候鳥也不再來此棲息了。現在的吳鳳路底接成都路(已於89年5月封閉)這裡種滿蓮藕,每逢蓮花盛花時,桃紅色與白色的花苞搭配綠葉搖曳生姿,好美好美,加上自然的清香味,有如人間仙境,經過這裡時還可順手栽幾株回家。這條路上有一條小橋,傍晚時,散步其中欣賞湖水風光、看壽山夕陽,再聽聽火車汽嗚聲便知道已是幾點鐘。
在九如四路尚未開通前,埤旁的龍水路是內惟通往中華路的捷徑,龍水路順著愛河通到治平橋,當時夜間沒有照明設施,經過時必須小心慢行,否則一不小心可能會跌入河裡。目前若要尋找舊時路,只能靠美術館側邊新疆路底(已於89年5月封閉)馬卡道路(原名翠屏路)旁那一排僅留數棵的椰子樹與阿彌陀佛石碑尋找記憶中的內惟埤了。這裡也是內惟埤管理中心所在地。
取材自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kaushoun/minchen/love/love/
west/west05a.htm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