廟口,善男信女絡繹不絕,祈求保佑平安財富功名的希望之地。
年代久遠的廟口常常發展出小吃夜市,人潮與各式料理的聚集處。心靈因信仰而踏實了,腸胃也飽足滿意了。
如今的廟口夜市,熙來攘往的則多半是來尋覓美味小吃的遊客。

5 月 31 日,去了三芝悅來亭吃午餐、去了三芝小墅喝下午茶,去了萬里鄉買仙草布丁,然後就兜風來到基隆廟口吃晚餐。
丹尼爾說,今天就乾脆一口氣把想吃的都吃了。

很久很久沒有來基隆廟口了,以前 Anne 小學時代,幾乎一個月要來一兩次。
那時候還常常去視野遼闊的白米甕砲台,,吹風、看海、看大船入基隆港。
大船將入港時,會有小船載著引水人(領港)去接應,遠眺可以看見引水人身手矯健,攀爬繩梯上船,引導船隻入港。
引水人通常需要有擔任一定噸位以上船舶的船長數年經歷,且經過國家考試及訓練取得證照後才可擔任。

前一次來基隆廟口的時候,正逢整修,撲了空,此後不知不覺也就很久未再來。


先吃鐤邊趖。
我們喜歡吃吳記,湯頭比較清爽,態度客氣有禮。

附近還有一家「邢記」鐤邊趖,招呼客人上門非常積極強勢。
以前我們吃的時候,覺得邢記口味比較濃重,而且感覺他們作風比較強悍。
經過比較,後來我們都吃吳記。
這是各人喜好問題,不能一定說哪家好吃,只能說這家比較合我們口味。


吳記鐤邊趖有好幾處店面,這間小屋位居廟旁較偏僻處,人比較少一些,還有冷氣開放,我們喜歡躲在這裡享受。


門口外有個古老的大鐤,就是在這裡製作鐤邊趖。
幾年前我們曾經圍在旁邊看店家親手操作。

「趖」是慢的意思,原意是指液態物爬滾的動作,「鐤邊趖」照字面上解釋,就是在鐤的邊緣慢慢爬滾的意思。將在來米磨成米漿沿著鐤邊滾一圈,鐤中放一些水,鐤邊用火燒熱,一面烤一面蒸,用這種方法製成的米食叫「鐤邊趖」。
「鐤邊趖」是一種福州小吃,傳統的「鐤邊趖」不一定以湯食方式食用,有時用炒的或乾吃。
(取材自「百年吳家鐤邊趖歷史」http://www.100wu.com.tw/100wu.htm)



頗有歲月的歷史痕跡。


湯頭清爽不油膩。
一碗50元。(聽說「邢記」已經漲到 55 元。)


配料包括肉羹、蝦仁羹、金針、香菇、魷魚、小魚乾、竹筍、金勾蝦、高麗菜、蒜頭酥、芹菜等。

Anne 吃了幾口,說:「還是粄條比較好吃….這個像硬掉的粄條…」

我們是覺得鐤邊趖吃起來比較有韌性、比較 Q。

粄條的做法,是將在來米磨製成米漿,鋪平蒸熟後切成條狀。
跟鐤邊趖將米漿倒入鐤的邊沿形成薄膜狀,還是稍有不同。


陳記泡泡冰。這是芋頭口味。

吳記鐤邊趖的店家掛了牌子,說明例假日人潮多,請勿攜帶外食。
但是因為下雨天,在外面吃較不方便,剛好店裡頭客人較少,丹尼爾從外面買了泡泡冰和三明治進來吃。
這當中陸續進來過三、四位不同的服務人員,也並沒有不悅或阻止,甚至還幫我們清理紙袋、塑膠袋等使用後的垃圾。
本來我們想等吃完之後,自己把垃圾收拾帶走,以免麻煩人家收拾善後,但是那位小姐說沒關係。

小小的動作,使客人備感窩心,下次自然會再光顧,這才是服務之道。


這是後來出去拍的陳記泡泡冰攤位。
招牌上說是「廟口創始店」。


沈記泡泡冰攤位。
招牌上說是「廟口泡泡冰創始人」。

到底誰是創始者?哪家好吃?這可就難說了…
丹尼爾說:不管了!看哪一家人多就排哪一家,跟著大眾走。

不過,後來觀察,攤位前都是人擠人,實在是無分軒輊,很難分出勝負哩…


我們到基隆廟口的必吃基本盤:營養三明治。
以前來吃的時候,沒有店號和註冊商標,也沒有這麼講究、資料詳細的包裝袋。
商業競爭下,總是要保護自家商標、創造特色,也要注意包裝行銷。


炸成金黃酥脆的三明治,裡面塗抹了美乃滋之類的調味醬,包有番茄片、大火腿丁、滷蛋。


有人負責把三明治放入鍋中去炸,有人快手包餡料,分工合作。

以前近距離看過店家用線把滷蛋切片,又快又直,手腳俐落。


三明治一份 50 元。
我們好像是從 35元還是 40 元開始吃的。
物價不停飛漲啊…


要先抽號碼牌。
我們常常整個夜市逛一圈,通常各攤商當中,排隊人龍最長的,就是營養三明治這攤。也難怪要動用號碼牌來維持先後順序。


每次來基隆廟口,這麼吃幾攤就飽了。
再吃還是這幾樣,重點不在多,就是單純的享受喜歡的滋味,簡簡單單。




相逢自是有緣,剛好有機會參觀吳記鐤邊趖老闆製作鐤邊趖的過程
【基隆廟口】吳記鐤邊趖之製作過程紀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