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1月10日下午,參加「深根與翅膀」座談會,對談人是洪蘭教授與蔡穎卿女士。
據說這是一句印度俗諺:「孩子小的時候要給他深根,長大了則給他翅膀。」
幫助孩子紮深根基以立足,協助他們展翅高飛以遨遊天空。

如果真要完整了解洪蘭教授與蔡穎卿女士的理念與想法,閱讀書籍是更好的選擇;在現場面對本人,則能超脫文字的限制,親炙風範,體驗作者的涵養與胸襟。




原先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報名,沒想到竟然順利取得一個名額。
座談會現場座無虛席,還有年輕的新手父母帶著稚齡孩子一起來,看得出大家對於教養議題的渴切探求。
當父母是個重要的大課題,也是條漫漫長路,關係到下一代的成長與整體社會的素質,卻又沒有相關學校可以傳授專業課程,新手父母往往只能跌跌撞撞的摸索嘗試、互相交換經驗,名家的相關講座與書籍則提供了一條學習的途徑。
教養理念就像種籽,播種下去,慢慢總會有一些種籽發芽與開花結果,慢慢的產生正向影響,進而慢慢產生改變。




前面的引言才講說洪蘭教授時間很緊、事務繁忙,洪蘭教授一開口,大家不由得會心一笑,她講話的速度急而快,彷彿老師由於月考快到了正努力趕進度。
多年來,我陸續看過洪蘭教授的許多文章與書籍,甚至前陣子還有「醫學院大學生上課睡覺吃便當」的新聞,我總以為她是個犀利、富批判性的嚴肅學者。
沒想到她的態度親切、聲音溫和輕柔、常帶笑容、有話直說、言之有物而且風趣,很吸引人,另一特色則是講話的速度簡直就像在趕路追火車一樣,踏著比進行曲更快板的節奏拼命往前飛奔。
我能感受得到,那是一種「時間有限、要趕快爭取效率多做點事」的迫切心情,希望能付出更多力量貢獻大眾的自我鞭策,宛如恨不得能分身同時進行好幾件事。

因為是親子教養的議題,洪蘭教授舉了許多例子,也包括她和自己孩子的相處情況,很有意思,但也讓我從中感受到她的不吝付出。
當年洪蘭教授的孩子由美國回台念書,中文不好,很不適應,她寧可中午不吃飯也要到學校看看孩子,讓孩子精神上有個支撐。
洪蘭教授有個學生因為當兵時女友跟別人結婚了,來辦公室跟她哭訴,雖然她心裡知道孩子傍晚在家等吃晚飯,但是傷心的學生還沒有哭完不能丟下他。結果回到家已經晚上八點,孩子說吃了四個生雞蛋已經不餓了。也因此洪蘭教授開始教孩子煎蛋等家事,起碼在媽媽忙的時候不致於挨餓。

洪蘭教授為了孩子中文不好要激起他看中文書的動機,則是靠金庸小說。先念金庸小說給孩子聽,到了最精采的地方,說:「對不起,媽要去做實驗了。」孩子追問後來情節發展如何,就給他一本字典讓他自己去看。

整場座談會中,洪蘭教授的言談、價值觀與智慧,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,也令我很欽佩。






相對而言,蔡穎卿女士顯得比較嚴肅與拘謹,或許是比較緊張吧。
從她的第一本書起,她在書中所提出的許多觀念與見解,常常帶給我啟發與思考。

她在書籍文字中所講求的「生活中的實作」,讓我有另一個面向的思考,是無聲的提醒。

「生活中的實作是一切能力的根本。」

「母親不是讓你倚賴的人,而是使你無需倚賴的人。」

「再喜歡的工作,也會有一些不喜歡的項目,但我希望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,所以我用『做』來改變不喜歡的感覺。在工作中,我用專心來解決自己的害怕,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。」







要談親子教養這麼「大哉問」的議題,兩個小時的時間當然是不夠用的,尤其在睿智有趣的話語及事例當中,似乎一眨眼就已經來到了結束的句點。
在座談會中所提出的理念,其實項目不多,也無法談得太深入,卻是基本要點。

#教養要考量所花費的金錢成本、時間成本、社會資源的成本。例如:讓孩子補習,是花兩倍的時間做同一件事。
#如果覺得教育制度僵化,則選擇由自己在家庭內努力。
#家裡要有規矩,不要太寵孩子,不要允許孩子做超過規範與倫理的事情。
#台灣的父母很容易忿怒。重新修習「生氣」的功課,改變說話的方式,不要用○○七情報員的方式去刺探與諷刺。
#教養要誠懇,真誠表達自己的意見,有話要告訴孩子,請直言,但也要好好的表達。維持溝通管道的暢通。
#晚上睡前最好能有與孩子共談的機會,了解孩子的心事。
#不要一直念孩子,但讓他知道父母的掛心。
#當孩子表示不想做什麼事,不要只停留在孩子語句的表達,要去了解背後所隱藏的情感。
#做家事是孩子的權利與義務。不要用金錢去鼓勵。
#家是共同體,每個人都有所付出與貢獻,回報別人的服務。
#培養孩子的能力,當他到社會裡,跟每一個陌生人都能夠用最美好的心情同工。
#體貼是在共同生活裡把自己的義務盡好。
#不要把伴侶當敵手。


把簡單而基本的事情做好、持續的做,並不容易,當中必須不斷省思、學習與修正,有些既有的做法與習慣則需要調整。但是若能真正一一落實、身體力行,一步一腳印,總會慢慢看到成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