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去買肉圓時的市場一瞥。

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充滿美味記憶與時光故事的市場。
它並不是什麼知名的觀光景點,也不是網路上傳頌的熱門地區,只是台灣各地無數菜市場當中的一處,從我兒時即熟悉的所在。
它提供了家庭餐桌上的食材與日常生活所需,也提供了一處營生的地盤。
這裡許多攤商都是營業數十年,又繼續傳給下一代接手。

它主要是黃昏市場,每當下午三、四點,攤販們收拾了早市的忙碌以後,便轉戰到這裡來擺設。
巷道裡、店面外,擠滿了菜和人,外面馬路還違規停放著許多機車,凌亂中卻散發出強悍的生命力。
為了趁早將貨品菜肉出清,黃昏市場的價格壓得更低,攤販們使出渾身解數大聲叫賣吆暍,買菜送蔥或是三把20元,盼望生意順利成交、收得款項、清光籃框菜簍裡的餘貨,便可回家休息,準備明日再打點開展日復一日的生計。
印象中,它充滿了滿坑滿谷的瓜果菜蔬,五顏六色、各式各樣,讓我深深感受到豐收盛產的喜悅、物資充盈的滿足,好一幅民生太平的畫面。

除了新鮮的菜、肉,還有許多熟食與各式小吃,蒸煮的大腸、肉粽、炒米粉、烤地瓜、地瓜糖、甘蔗汁、蓮藕汁、蒸煮的菱角、甜不辣、切好裝盒的水果…
還有各式成衣、童裝、髮飾、鞋子包包、鍋碗瓢盆等百貨,以及投幣即可讓孩童乘坐搖擺轉動的音樂車…

我總是看了什麼都想買,然而堆積如山的食品百貨往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。
我常常在這裡駐足流連,不知不覺就耗掉一兩個鐘頭,抬頭一看,天黑了。
傳統菜市場真是個令人百逛不厭的好地方,最適合在這裡閒逛尋寶。




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,它曾經是廟旁一個簡單平凡的市場。
廟前有棵大榕樹,圍著樹的圓形石椅上,總是有人穿著汗衫短褲搖扇子乘涼、聊天、下圍棋、小孩嘻嘻哈哈追逐。
有時廟前還上演歌仔戲等野台戲,逢大節日則有祭拜的場面,像是農曆七月中元節就會擺出許多桌子放置祭品,上面還插著小旗幟。

漸漸的,市場占地愈來愈大,物資愈來愈充裕,廟也改建了,更加氣派輝弘,然而我卻幾乎沒有再進去過,那種距離感很難形容,我比較懷念那種有人下圍棋聊天的榕樹下。




小時候跟著大人到菜市場,婆婆媽媽手上挽著一個菜籃,當時還常常用紙袋來包裝盛放物品,買了一把菜的話就直接放進籃中。東買一塊豬肉,西買一塊豆腐,順口還要討價還價幾句。

現在幾乎沒有人提菜籃上市場了,頂多拖著菜籃車,更常見的是拎了一大堆塑膠袋。




菜市場在改變,人也在改變。
以前,我的媽媽白天要教書,下課回家以後才又匆匆去菜市場採買,然後張羅出一家人的晚餐和第二天的飯盒。
由於晚餐吃得晚,大約都要到晚上七、八點,我們在下午四、五點總會有「下午茶」,烤地瓜、水煮玉米、蔥油餅等,都是些菜市場提供的現成料理。
這養成了我們吃點心的習慣。
有時候爸爸不在家吃飯,媽媽就買一大堆各式小吃變換花樣。

現在,我們已經搬離老家好幾年,距離菜市場不再是步行走幾分鐘路的短短路程,加上回高雄的時間又少,我已經很少來了。
我的媽媽還是喜歡每天騎著50C.C.小機車來菜市場晃晃與買菜。
跟她說騎機車危險,她說要每天出門才不會老年癡呆,而且她還可以騎機車活動,又不是七老八十。(媽呀,你已經七十多歲啦~)
跟她說一次去大賣場買一星期的分量,她說冰箱冰不下,而且她喜歡傳統市場的新鮮。
跟她說請家人開車載她去,她說有人等的話壓力很大,不能逍遙自在的逛,而且麻煩別人不如自己來還比較快。


一想到高雄的吃,最懷念的,除了媽媽的菜,就是這個市場的各種好料了。
一處平凡的市場,無限難忘的家鄉味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ic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